你咋陪孩子走过学前六年
1、一慢:内心要慢,不能急躁
梁波涛: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教育要先慢下来。我最想做的是画一棵家族树,让孩子知道自己从哪里来。
作者先介绍了一本书《外公的旅行》。从这本书开始,让爸爸妈妈们带孩子走进家里的老人,或者老家的老人,并尝试做家族树,也就是家族族谱。这里最简单的就是牵扯到家庭里的祖辈三代人的名字,和发生的大事的记录、回忆。
张文秀:我想,孩子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肯定知道了爷爷奶奶以及外公外婆的那一辈是如何经历了辛酸和痛苦的,也就知道了编制家谱和家族族谱的核心理念是传承,是一家人的精神寄托和情感维系的所在。我们对老人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为孩子做一个榜样——如何行孝、如何做人。
张爱敏:牵着孩子的手,一步一步向前走!我在父母充满尊重、信任与期待的目光里渐渐长大,开成了一朵花!为人师,为人母,我学会了等待,学会了让自己的学生、孩子也开成了一朵朵花!
马小梅:教育就是一种慢艺术!那天我的女儿学拼音没记住,我第一反应就是教会她或者吵她几句,但是一个慢字让我改变了做法。这就是慢字的功劳!放慢自己的脚步!考虑孩子的心灵!
2、二看:带孩子去认识世界
梁波涛:这章里面,同样是一慢老师家里的小故事。看这样几个词语吧:阅读习惯的支点,数学启蒙,通识教育,原版电影,口语表达,读行侠……这些在告诉我们,孩子的行为养成、习惯做派,都在学前阶段里养成的。
张文秀:在孩子学前的时间段里,记得每天睡前都给孩子讲一个故事,有时是寓言故事,有时是自己编的故事,孩子陶醉在故事里,有时孩子还会天真地问一些问题。
张爱敏:儿子5岁时,看见我写博,就让我给他也建一个,虽没有坚持下来,但很自然地过渡到写话、习作阶段。
梁波涛:一慢老师很会带孩子去看世界。他会带着失学在家的女儿到处走,公园、博物馆是常规之选。除此之外,带着女儿专门去看“立体停车场”,去爬因规划错误导致的“断头桥”,定期去逛商场,放手让她选买自己的服饰。儿子的学校开设了很多很有意思的选修课,孩子自己选了“中国城市的发展和文化”。儿子不过一年级,却胸怀这样壮阔的视野,一慢老师一点都不惊讶。
张文秀:在带孩子看世界的同时,让孩子爱上书,培养读书的兴趣,也是值得学习的。四五岁时给孩子看图画书,识字书,逐渐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梁波涛:李一慢认为,家长的职责就在于“能够持续供给孩子‘营养’,以延长孩子的兴趣保鲜期。更进一步的话,要帮助孩子引导出更深入的‘课题’”。在这一部分里,还有一个令我惊讶的发现:一慢老师列举了孩子和家人可以共看的电影名册,在这52部电影中,有20部我是和孩子一起看的,感觉都是特别好的。不知道有哪些电影可以看的父母们,不妨收录下来这些影片,为孩子的英语听力奠基。
3、三玩:陪孩子做游戏
梁波涛:泡茶,煮咖啡,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味道,全由孩子们来进行;下厨,做出自己美味的佳肴;带着孩子去上班,让孩子拥有自己的粉丝,交到自己的朋友;给孩子办理银行卡,提醒孩子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折的区别和作用;一起在家庭里做手工,赏识孩子;讨论和比较物品的性价比,让孩子意识到增值的秘密,认识到价钱的秘密,和家庭购买货物的经济环境……
一慢老师带着自己的孩子走在挣钱的路上,孩子的经济意识和与人沟通的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的倍增和改变。尤其是孩子的消费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锻炼,使孩子越来越认识到任何东西只有做好比较和判断再去下结论是极为重要的事情。
唐青梅:用扑克牌与孩子做游戏,可以让孩子在愉快的游戏中不经意间认识数字,学会单数、双数、相邻数、排序等等。这一招儿子小时候我曾用过,效果蛮好的。
梁波涛:我想,这是任何一个家庭都会遇到的问题。家务活不是妈妈必须的,是必须进行家庭分工的。一慢老师认识到这一点,在孩子的行为上,使孩子在心理上认识到,这些事情必须是自己做的,因为自己就是这个家庭里的一员。
梁波涛:带孩子走出家门,也是必须的一种生活方式。一慢老师的儿子坐公交,从不厌倦,不仅看了风景,还长了知识,对存身的城市有了更多的更全面的了解,甚至会滋生未来的理想和研究方向呢!
张文秀:工作忙的时候,很少带孩子出去玩。当想起孩子时,怎么找都不见孩子的踪影。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玩,看新鲜的事物。
梁波涛:所幸的是,我当下的心态,迎合了一慢老师的那句话:育儿,就是一个行走在路上的状态,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的过程。我想我应该会记着一慢老师的话:孩子的职业教育要从起跑线开始。孩子的生活习惯、学习能力,对未来的职业选择有很大的关系,这些远比孩子的学习成绩重要得多。